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青年环境评论(试刊)

2010/12/31 作者:青年环境评论 来源:青年环境评论

 

点击下载

 

    11月17日晚六点,我来到北京工商大学的一间阶梯教室,和近50位社团会员分享这个社团的历史和他们即将开展的项目。这个社团叫Greenday环保协会,1996年成立。

    2004年我加入这个立足校内的环保社团,2006年离开。之后我加入“绿色大学生论坛”(GSF),这是一个环保社团联盟性质的组织,1996年由数家高校环保社团的大学生发起成立,后来这类组织被称为“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参与者都是志愿者。如今这种性质的组织在中国有40多家。今年GSF聘用了两位全职工作人员,渐渐脱离“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的范畴,走向社会化.这类逐渐社会化的环境组织一般被习惯地直接称为“青年环境组织”。
    目前在中国,几乎每所高等院校都有至少一个环保社团,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有40多家,由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演变而来的青年环境组织也有近十家。
    以上述这几类组织为主体,中国民间在慢慢形成一个独特领域——青年环境领域,目前它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比较有名的环保社团“厦门大学绿野协会”、青年环境组织“南京绿石”在今年都度过了自己的十岁生日。

    青年环境领域不仅开始拥有历史,也开始拥有自己的规模。“济溪”这个品牌下边本来有一个致力于环境问题的互联网社区和一个在重庆办公的实体组织,今年则分化成了两个组织。9月从南京绿石离开的朱翔宇在南京成立了“江苏青年环境交流中心”。

    类似细胞分裂的组织分化在中国青年环境领域不断上演。因理念或者利益分歧产生的组织分化,一方面扩大了青年环境领域的规模,另一方面也让这个领域日益多元、复杂。现在外界想看清这个领域需要花费很大心思。

    笔者前段时间受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山西青年环境交流中心”(简称“晋青”)所邀,去当地和环保社团成员分享经验。晋青前总协调委员杜杰和笔者分享了很多闻所未闻的圈内旧闻,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这个领域的理念和利益多样。

    甚至晋青本身就很复杂。晋青2002年成立以来,一批批人参与进来,一批批人离开。很多人如今还在关注晋青,但却因为成长背景和理念、利益的不同,对晋青的工作持有各种看法。

    环境问题渐渐变成一个“显学”,参与者多了起来,这些人经历和价值观各不相同,不同组织的理念、利益和原则也各不相同,这个领域变得日益复杂也不难理解。

    虽然认识、看清楚这个领域变得越来越难,但看得清楚,既有利于身在其中的参与者做好工作,也有利于外界的观察者解读这个日益壮大的领域。也许是由于这个领域太新,从事领域解读工作的人或者组织一直没有分化出来,只有个别好奇的人私下里说来说去,但这些话不曾公开发表。

    《青年环境评论》希望将针对青年环境领域这个“圈子”的观察、议论公开化,公开讨论和批评。不论是外界的批评,还是这个领域从业者的反思,都将有助于这个领域的茁壮成长和延续,也有助于打破包围这个领域的坚硬外壳,让青年环境领域走进现实、走进生活,也让社会现实涌进这个领域。

    本期《青年环境评论》将会回顾过去一年中国青年环境领域的境况。团队首次搭台,经验尚缺,从采编到排版都是第一次,难免简陋,所以希望得到读者的各类建议。

霍伟亚

阅读:
太水
好文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新闻

相关基金会
序号 基金会名称
热门基金会
序号 基金会名称
  • 最新新闻
  • 好文排行
aaaa